在首都機場買,介紹北京京味兒(食物)的書。
機場的書店真是誘惑人吶!明明都已經行李托運了,結果我又買了五本書。冏
話說,談北京(平)生活點滴的這類書,說多不多,說少不少,
北京是旅遊重鎮,相關資訊書自是不少,但我平常不喜讀資訊(工具)書,總覺得少了份人情味,
旅人按圖索驥的去尋找某些點,固然是例事,但總歸還是有踩點遊戲的成份在裡頭,而這類文學作品,寫者多半有情,文裡字句間,情意豐沛,十足十的吸引。
敘北平的書中,小民和喜樂夫妻檔著作的「春天的胡同」(九歌出版),我特別喜歡。去年將家裡的藏書幾近全數送人之際,這本是我少數留下的幾本。
小時家裡訂中華日報,記得是假日副刊或兒童副刊連載,那時每週每週的守候,就等著週末的這小文小圖。小民阿姨和喜樂叔叔都是老北平,阿姨的文筆輕快,喜樂叔叔的畫風精緻,深深擄掠童年的我,此去經年,再翻舊書,還是回味再三。
只是,「春天的胡同」一書市面上已難再尋,這次去北京之前,特意拿出來再翻,啊!回憶奔騰湧入,哪能是一本薄書的重量能感受的呢?
不過扯了那麼多,這次是流水賬的吃食記。
我這次住的地方,是北京的東城區。前方是大街,左右後面是一堆的胡同,彎來走去覓食時,不經意都走到了不知處。這感覺很像台南,胡亂走在台南彎來轉去的巷弄裏,或是跑出一隻貓,或是看見高掛的衣服隨風招展,又或是某家傳出的飯食香,然後亂拐亂拐的,見了個光走出去,哎,這是哪啊。而北京的胡同,貓很少見,狗很多見,或嬌或憨的北京狗兒,或跑或走的在胡同裏,說不出多恣意;而老人緩步徐徐,腳踏車悠然而過,無須擔心後方來車不耐喇叭長鳴,十足十的一派悠閒。
而,左兜右轉,胡同轉個角,驚見此處有個覓食處。
胡同裏的一間杭州小龍包店,小籠包。
早上中午晚上都開著。
那日早上經過,一堆學生在裡頭吃,店裡白煙騰騰,學生言語你來我往,好不熱鬧。
白胖胖~
沾了醋,和著榨菜吃,美味極了。
榨菜沒薑絲嗆口,本來還想合嗎?一吃之下,合極了!榨菜不甚酸,脆脆的,佐上江南地區生產的烏醋,噯,我怎麼最後一天才來吃啊!
另點了碗豆腐腦,加上小龍包,六塊五。
豆腐腦就是豆花,鹹的。
這小店老闆都忙著和麵,算賬時不會用手去接錢,只拉開滿是鈔票的抽屜,食客自己放錢自己找錢。
回來後翻書,類似的產品還有老豆腐啊,午後出攤,但我在街上都沒見著。噯,別說遺憾,我自己一個人一個胃,也無法吃這麼多啊。
麵食控的我當然要買滿滿的麵食!燒餅!糖火燒!
糖火燒是一種北京名吃,我本不識,問了店家,還聽成「糖火山」。
書上寫著:「甜綿香軟」「不吃剛出爐的,甚至不吃熱的,正宗的吃法是,要將糖火燒放在小木箱或是瓷罈圈一兩天。吃時佐上荷葉粥或香片,美!」
我吃的這家是:吃起來頗有口感,甚甜,中帶著淡淡苦味。我沒圈在木箱罈子裏,倒是有圈在塑料袋裡個二天。因為甜,的確得佐著茶吃,而後我在頤和園裏,昆明湖畔,就一口桂花茶一口糖火燒,午餐便宜解決。
另外還吃了糖耳朵。
麻花吃了,感覺很不錯,酥脆不膩口。於是我又買了蜜麻花,因型如耳朵,故此甜食又名糖耳朵。
糖耳朵冰涼涼的,老闆卻和熱騰騰的燒餅同放,冷熱不宜同放,對此頗介意的我趕緊吃了冰涼的那份,那一口咬下,眼淚差點飆出來。
媽媽咪好甜啊~
書上言:「甜糯鬆軟」「味道甜蜜香膩」「雖然都是蜜活,但比糖卷果和茶菜更『甜蜜』」
「蜜糖花炸好後,還要趁熱放至蜜鍋『過蜜」』,讓『蜜』吃進裡頭。」
豆漿和油餅
豆漿和油餅是很基本的吃食。
油餅有些鹹味,有嚼勁。
我不太喜歡吃的時候碎屑滿桌灑,所以這種不掉屑不酥脆,而是頗有嚼勁的炸油餅,甚合我口。
這樣二塊三,感覺比新鄭吃便宜啊?
羊肉泡饃~不便宜,十三塊。
湯頭味道足,羊肉也果真沒腥羶味。只是我覺得應該有味素,吃完後嘴有些乾,得來上一杯水。
我本來是不吃糖蒜的(不敢吃)
可是這麵13塊,不吃很浪費啊!
咬了一口,發現味道還不錯。
果然,偏見,會讓自己和許多事物擦肩而過。
某天去學校的早餐~
學校外面的小攤車。
老闆煎餅,老闆娘弄餅皮和料。
碰食物的手不碰錢。
其實我是滿介意這檔事的,碰了錢又碰食物,不過很多時候在外地討生活,許多的介意在生活壓力下,也都蕩然無存。
生命和原則,多半只能擇其一。
有鴨肉和里肌肉,我選鴨肉~哎,這家攤車好乾淨啊!在山東濟南我都不敢買路邊攤,看起來就不衛生啊!
是說頤和園外頭的攤車,看起來也不太乾淨。
有澱粉,有蛋,有肉,有蔬菜,人民幣 三塊!
是油了些,但不損美味。
來北京之前,好友給我看了書,說北京人愛喝豆汁,有機會試試!
其實豆汁說好找不好找,說難找也是有店家在賣,但和豆漿比起來,是難找得多。
但所幸我住的大街上,有二間飯店有在賣。地不地道就不管(也吃不出來),這次純粹來蓋腳印的。
這間飯館很多人,來了幾次,人都爆多的。
這樣三塊三。
豆汁麼,雜誌上介紹「北京小吃」一書時,說了,有台灣人喝了,說像是臭豆腐汁。
我這沒見識又不長記性的,到了當地完全忘了這說法,而當師傅遞給我豆汁時,看著碗沿的渣,還有湧入鼻腔的氣味,我心中還嘀咕著:
「師傅你怎給我一碗餿水啊=“=?」
回台灣後,好友問:豆汁感覺怎樣?
我說,恩,乾隆應該有腸道不順的問題。
(傳聞乾隆很愛喝豆汁)
結論:豆汁通腸效果很好,比酸奶好!!
又,下次會不會再喝?
自然,有機會的話。
這又不是青蛙湯還蛇肉湯還猴腦,我還是敢吃的。
(好友去雲林看到青蛙湯,整隻青蛙漂在湯裏,有清燉和紅燒,問我要吃否,我答否。)
(順提,台南市也有青蛙湯,在西門路一段上)
雖然忘記豆汁長怎樣,但點時對豆汁的感口有心理準備,所以事先點了個肉包子。
這家是清真館,所以包子是牛肉的~
超市賣的辣蘿蔔乾,配酒的,晚餐。
燕京啤酒滿好喝的,不苦不澀。
在河南喝就愛上了,來到燕京的產地自然要好好喝一喝!
台灣也上市了,可是目前(四月底)我還沒找到。
晚餐我一般不外食,多半就是酒(或飲料)佐著雞肉條這麼吃。
雖然曾想一個人去全聚德開張桌,
好友問,為何沒這麼做?讓他們見識呆灣郎A厲害啊!
我說,後來想想,這不是錢和面子的問題,是那一整隻鴨子我吃不完啊!!!
大街上,謬家婆包子鋪的包子。
進去看到店裡人桌上都是一鉢包子,抬頭一看,包子一斤20元
有了前天一斤泡芙吃到酸掉的經驗,我問:請問,您這包子最少要買幾個?
弄包子的年輕人:您要買幾個就幾個,沒限制的!
好和氣XD
北京有回民包子和漢民包子,回民包子外皮的沒摺,回教不吃豬肉,自然肉包不會有豬肉包。
漢民包子,就像這謬家包子一樣,上面有捏摺,是豬肉包子。
口味麼,是不帶糖味。(台灣包子多半會加些糖,比如台南百年老店萬X號的包子,更是甜氣撲鼻一公尺外依舊聞得到XD)
面皮也有些嚼勁,不過於鬆軟。
自然,一貫說法,好不好吃見仁見智,這家內餡對我而言,稍鹹了點。
=====
果然流水賬XD
剛開始在北京買東西,我本是有些害怕的。
我擔心的是,這裡要和河南一樣,得搶隊插隊才行。
我不是那麼擅長與人溝通,不會搶隊,也不懂得衝鋒陷陣,更不曉得如何吆吼「頭家肉包來雜A!!!!(台語)」,才能中氣十足眾人退散。
所以在早年的台南,那時買個肉粽,土魠魚羹都要搶擠衝喊的年代,看誰喊得大聲誰就先買到的年代,
我總是看著大人們勇猛的向前和老闆點菜算錢取物,而我一人立在台前多時,中間多次開了口卻無人理會。
而在外頂著大太陽,等候多時的母親,氣洶洶的跑進來,見我呆立攤台前,大怒道:你連往前擠一下喊一下都不會嗎!?
在河南新鄭時被人搶白插隊,而店家冷眼看我好像怪物似的,從頭至尾沒主動招呼我。
在廣西,明明上面牌子寫馬肉米粉三元,我們非當地口音的外鄉人先開口,立刻變五元(後來隨行得廣西陽朔在地人,和她們理論也沒用)
懷抱著這樣的恐懼,但還是得吃的無奈,我走進了北京的胡同覓食。
當我怯生生的站在北京一家餐館裏時,大姐立刻很熱情的招呼我:您吃啥?
頓時間整個緊繃的心情都放鬆了。
書上果然沒騙我,這兒的人果真和善多了。
我錢沒拿好,對方也會說,小心啊,拿好啊。
比較不用怕插隊,也比較不用怕被冷落。(用”比較“二字是,凡事難免有例外)
公交車也有秩序,我看到的年輕人都會主動讓位給老人;如果有老人上車,司機先生也會用他很濃厚的口音廣播要人讓位。
自然,這僅是我所見。
卷末資料:
@東城區,一個胡同裏的小籠包店。一籠RMB 4.5 ,豆腐腦 RMB 2。不是北京名吃,但店內人來人去,絡繹不絕。
@大街上隨買的燒餅RMB 1元,糖火燒忘了,大概一塊五毛吧? 糖耳朵也忘了,麻花也忘了價,EXCEL記帳單檔案毀損,什麼都記不住了。
@羊肉泡饃在雍和宮旁吃的,偏貴。其實路上吃的很多,無須拘泥哪家哪家。
@小攤車是北京理工大學,和民族大學那裡。學校附近都有攤車,好不好吃,乾不乾淨無法從一而論。
@豆汁在安定門內大街上,一家清真飯館喝的。
然後其實網路上人家推的美食我都沒去啊,沒辦法,便宜坊餡老滿等,不太適合一人佔一桌(望天)
而且,我覺得隨便吃都很好吃啊=/////=
啊,這篇真的好長。
辛苦了,看官。(包括打字,整理的我XD)